當前位置:網(wǎng)站首頁 > 門窗文化 > 傳統(tǒng)門窗文化
作者: 來源: 時間:2018-11-11 瀏覽量:
建筑門窗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,是我國古代燦爛建筑文明的組成部分。屏風、屏門、花窗、石窗等各種門窗形式從不同角度體現(xiàn)了門窗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,以豐富的形式和工藝手法再現(xiàn)了從古至今門窗的獨特魅力。
建筑,除紀念碑等一些特殊的類型之外,都有門和窗。門,供人出入建筑;窗,用于室內(nèi)通氣和采光。兩千多年以前的老子在他所著的《道德經(jīng)》里說:“鑿戶牖以為室,當其無,有室之用”。戶即門,牖即窗。
自古以來,門窗在我國建筑裝飾文化上都蘊藏著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。在《紅樓夢》第40回中,賈母帶著劉姥姥逛大觀園,到了林黛玉住的瀟湘館,發(fā)現(xiàn)窗戶上的窗紗不對頭,于是賈母將自己對窗的理解娓娓道來。原文:“這個紗新糊上好看,過了后來就不翠了。這個院子里頭又沒有個桃李樹,這竹子已是綠的,再拿這綠紗糊上反而不配。我記得咱們先有四五樣顏色的紗呢。明兒給她把這些窗上的換了。”
可見古代中國人認為窗首先應該是一個畫框,窗應該和外部的景物構(gòu)成一幅優(yōu)美的圖畫,因此在窗紗的選擇上,也應該符合這一審美需求,營造出和諧的效果,這才是窗需要抵達的效果。
而這也與西方人是有所不同的。西方人認為窗就是采光與透氣的,盡管在窗的外部形態(tài)上也變化出許多花樣。著名建筑大師貝聿銘曾說過,“在西方,窗戶就是窗戶,它放進光線和新鮮的空氣,但對中國人來說,它是一個畫框,花園永遠在它外頭?!笨梢娭袊拈T窗,從某種意義上說是風景的引線。
中國古代門窗中它所包含的文化含義,遠遠超過我們一般人的想象。尤其是明清兩代,門窗上面包含了大量的文化內(nèi)容。冬梅夏荷,花鳥魚蟲,青絲白馬,神話仙人,幾乎所有的世間美景都可能出現(xiàn)在中國的門窗上。曾聽聞古代母親教育襁褓中的孩子,是指著門窗上面的雕刻,說明這是花,這是草,孩子再大一點就告訴他,這是山,這是水,再把一些比較復雜的意象傳遞給孩子。再后來就會給他講一些具體的故事情節(jié),如這是“三國”,這是“水滸”。古代門窗蘊含的文化內(nèi)涵儼然成為過去古人一代又一代人文化教育和文化傳承的一個載體。
中國古代門窗的發(fā)展源遠流長,其文化內(nèi)涵是一點一滴積累起來的,古代借助門窗抒情達意更是習以為常?!按巴鈾M山入畫,門前流水堪聽”、“青磚小瓦馬頭墻,回廊掛落花格窗”、“郭里人家如掌上,檐前樹木映窗欞”、“斷斷隔隔自成景,疏疏密密窗如畫”、“羅層崖于戶里,列鏡瀾于窗前”等,使門窗在居住環(huán)境乃至建筑藝術(shù)中占據(jù)極為重要的地位。
清代李漁在其著作《閑情偶寄》中說:“窗欞以明透為先,欄桿以玲瓏為主。然此皆屬第二義;其首重者,止在一字之堅,堅而后論工拙?!边@一實用的美學原則,恰好說明了隨著門窗的發(fā)展,無論工藝多么精巧,堅固是首位。
從門窗的細節(jié)講究到建筑的整體呈現(xiàn),體現(xiàn)了古人細致而智慧的做事風格。門窗發(fā)展至今,既要有美學藝術(shù)需要,又要符合實用功能需求,這也是對優(yōu)秀傳統(tǒng)的傳承和推崇。
軒庭門窗官方微信小程序